膜分离技术在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城市污水具有量大、集中、水质较为稳定的特点,是一种潜在的水资源。城市污水深度处理通常以污水处理厂的二级或排放液为水源,用反渗透(RO)对它进行的脱盐,脱COD、BOD以及微量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的脱除,出水水质可达到饮用水标准。但由于某些主观原因,大多不直接用作饮用水。国外常将其注入地下蓄水层或淡水水库进行自然净化(通常需存放两年),也有用作工业冷却水,锅炉用水等非饮用目的。城市缺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把城市的二级出水进行处理后再生回用是解决水源短缺的一条途径。二级排放液在进RO装置前需进行预处理,以使进水水质符合RO装置的使用要求。预处理的好坏是RO技术应用成败的关键。RO前采用MF或UF预处理的深度水处理过程已成为非直接饮用水回用工程中城市废水处理的工业标准,国内外积地采用膜技术大规模地把城市污水开发为新的水资源。我国采用“微絮凝纤维过滤+膜滤”对洗浴废水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此工艺具有出水稳定、占地面积小的特点。
随着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希望在治理废水的同时实现有价物质的回收,比如:大豆乳清废液中含有1%左右的低聚糖和少量的盐,亚硫酸盐法制备化纤浆和造纸浆过程出现的亚废液中含有2%~2.5%的六碳糖和五碳糖,制糖工业中出现的废糖蜜中含有少量的盐等等。
纳滤过程主要应用于:
1. 水的软化、净化——主要用于饮用水中脱除Ca、Mg离子等硬度成分、三卤甲烷中间体、异味、色度、农药、合成洗涤剂,可溶性有机物及蒸发残留物质;
2. 物质的分离、分级——染料、抗生素、多肽、多糖等物质分离、分级浓缩;
3. 生物工程浓缩、提取——生物工程(胶质、酶)产物的浓缩、提取、脱色和去异味等;
4. 工业废水处理:制糖,制浆造纸,电镀,机械加工以及化工反应催化剂的回收等行业的
原理:
一、消除饮用水中有害物质
纳滤膜除饮用水处理中的软化外,主要用于脱色、天然有机物及合成有机物(如农药等)、三致物质、消毒副产品(三卤甲烷和卤乙酸)、其前体及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以保证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等。
1)去除3种物质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国内清华大学为代表的课题组,以色谱-质量在线、Ames牙石试验为评价手段,考察了微污染水源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突发性、致畸、致癌有毒有害有机物的纳滤去除效果。研究表明,木膜可以去除水中大部分有毒有害有机物和Ames突变,Ames实验结果呈阴性。饮用水干扰物质的阻断为安全的饮用水提供了依据。
2)去除消毒副产品和前体
国外的科技人员已经对这三种消毒副产品的前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纳滤膜的平均保持率分别为97%、94%和86%。通过适当的纳滤膜选择,饮用水水质可以达到更高的安全性和饮用水水质标准。
3)保证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
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通常表现为同化有机碳(AOC)和生物降解性可溶性有机物(BDOC)。研究表明,AOC和BDOC在低离子强度、低硬度和高pH值下的保留率较高,AOC的保留率受水环境条件影响较大,而由腐殖酸、硫硫酸等大分子有机物组成的BDOC的保留率几乎不受水环境影响。任何有助于保护排水系统的材料。同时,确保其他溶解的金属离子浓度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要求。
4)去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
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大多数挥发性有机卤化物(HOVs)都是致癌物质,在常规HOVs去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活性炭吸附、氧化、惰性、生物处理等),如形成毒性副产品、污染物在空气或固体上、原水的微污染浓度变化、氧化剂投放等。膜技术(包括真空膜蒸馏和纳米过滤器)防止副产品生成和污染物移动,HOVs可重复使用。研究表明,商用有机纳滤膜对饮用水中微量的HOVs(如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氯仿等)具有较高的阻隔率。
我公司该系列设备可根据不同过滤精度、不同类型的膜管(陶瓷膜或陶瓷复合膜)类别分为几十种规格型号,可满足不同客户、不同体系、不同技术要求及不同的处理量的需求。